庞炳勋(1879年10月25日—1963年1月12日),字更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6年12月),直隶新河(今河北新河)人。
庞炳勋幼年读书,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清军,毕业于东北测绘学堂,在清军第三镇充当测量官。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辛亥爆发后因受当局怀疑,被迫弃军还乡。
庞炳勋回到家乡后,由于家中经济拮据,兼做小本生意,以补贴家用。由于从商多年,庞具有小商人的精明。
民国9年,新河遭受到严重灾害,民不聊生,时已41岁的庞炳勋又第二次从军,在孙岳第十五混成旅任副官。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0年7月,爆发了直皖战争,庞炳勋曾率义勇队参战,1922年4月又参加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孙岳第十五混成旅骑兵营长的庞炳勋,率部在北京以南长辛店附近的南岗洼与奉军展开激战,被奉军的炮弹炸伤了一条腿,几乎丧命,幸被勤务兵救出,送往保定思罗医院治疗。在旅长孙岳的关照下,腿是保住了,但是从此落下了残疾,成了瘸腿。虽然不良于行,但对行军打仗也并无多大影响,奔跑起来不亚于常人。 庞炳勋墨迹
战争结束后,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兼任冀南镇守使,庞炳勋亦跟随孙岳进驻冀南,不久升任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
1923年,庞炳勋被孙岳任命为威(县)平(乡)八县(包括广宗、肥乡,曲周、清河、南宫、冀县)联防指挥官,率领守备队的一个步兵营驻防威县县城,肃清匪患。[2]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7日,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庞炳勋随第十五混成旅被调进北京,参加了“北京政变”。尔后,第十五混成旅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孙岳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庞炳勋改任补充团团长,并奉命南下,会同徐永昌部解决盘踞在保定的曹世杰,阻止其北上。曹世杰见直系军阀大势已去,遂缴械投降。庞炳勋率部进驻保定。
1925年2月,补充团扩编为第二混成旅,庞炳勋升任该旅旅长。以后他曾随国民三军赴豫参加胡、憨之战,进而转战陕西,驱逐陕督吴新田。
同年秋季,孙岳率国民三军回师河北,庞炳勋所部第二混成旅又进驻保定,不久率部东进,支援国民一军,与奉军李景林部激战于天津以南地区。李景林败退德州,国民三军占领天津,庞炳勋任天津镇守使,同时晋升为陆军少将,并获三等文虎勋章。
1926年初,直鲁奉军阀集结数十万兵力,向国民军发起进攻,国民军三面受敌。为保存国民军实力,减少损失,3月下旬孙岳发表撤军通电,下令国民军退守北京地区。3月23日庞炳勋撤出天津,退至武清一带。这时北京外围已被直、奉两军相继占领,庞炳勋部与国民军总部的联系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正当庞炳勋无所适从时,直系军阀吴佩孚派人游说,收编了庞炳勋的部队,改称第十二混成旅,庞炳勋任旅长,不久开赴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