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8月18日,弗朗茨·约瑟夫出生在奥地利帝国维也纳的美泉宫。[5] 他是弗兰茨·卡尔大公和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女索菲公主的长子,因伯父斐迪南一世无嗣,他被教育成为皇帝假定继承人。
1848年,弗朗茨·约瑟夫在意大利参加镇压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反抗奥地利统治的起义,当1848年欧洲革命蔓延至帝都维也纳时,奥皇斐迪南一世因精神原因被迫逊位,18岁的弗朗茨于12月3日在奥尔米茨登上帝位。[5]
在他统治的最初10年即所谓的“新专制政体”时期,他亲自制定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与首相和外交大臣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一起开始恢复帝国秩序。 共6张 年轻时的弗朗茨·约瑟夫
1850年11月以武力威逼使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解散德意志邦联,向奥地利称臣,这被普鲁士人认为的第二个耶拿之耻。但首相在国内的粗暴统治和不容异己的警察机构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反叛情绪,当1851年政府撤回1849年在革命压力下答应制定宪法的许诺时,这种情绪变得更具威胁性。撤回许诺的后果深远,导致自由党对弗朗茨·约瑟夫的统治长期不信任,引发了1853年在维也纳行刺奥皇的企图和米兰暴动。
1854年,弗朗茨·约瑟夫娶表妹、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Sissi)公主(即茜茜公主)为妻。
(年轻时的弗朗茨·约瑟夫图册部分参考资料[3] )
施瓦岑贝格于1852年去世后,弗朗茨·约瑟夫不再任命首相,自己独揽大权。他虽然很勤奋但智力却并不高,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常常走错路数。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错误主要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不顾俄罗斯帝国对他的一贯支持,调动驻加利西亚的军队到俄国边境,迫使尼古拉一世从多瑙河沿岸撤军,这造成了两国永久的裂痕,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前悲叹奥地利的背叛:“我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别人知恩图报。”而西方则因为他并没有直接参战,把他看成企图不劳而获的奸诈人物,最后他两头不讨好。因为国内复杂的财政问题,他在1859年开始削减军费,但又中了加富尔的诡计,忍不住挑拨而向撒丁王国宣战。没想到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毫无征兆的突然帮助弱小的撒丁,通过铁路机动迅速把10万大军带到意大利战场,预想的边防军惩罚作战变成了大国间的主力对抗,弗兰茨亲自赶到战场,也没有丝毫作用,两军的指挥都显得杂乱无章,而奥地利显得更乱,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失败严重损害了奥地利的军事声誉。7月他匆忙的缔结了《自由镇和约》将伦巴比割让给对手以结束战争。[5] 战败后出现的危机气氛促使弗朗茨·约瑟夫重现开始注意宪法问题,宪法试验期——联邦制宪法和中央集团期宪法交替试行,直到1867年。 1853年对弗朗茨·约瑟夫的未遂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