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德保县
遗产名称:壮族多声部民歌(田阳古美山歌、德保壮族山歌)
所属性质:第一、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
遗产编号:24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德保县
申报日期:2010年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德保县总人口34.1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1.62万人,占总人口92.64%。境内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82%,瑶族占1.73%,是壮族人口最密集的县份之一。通用壮语,90%以上的人讲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传于本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壮族木偶戏、壮族末伦、壮族捞虾舞、壮族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德保是南部壮族人文风光较为浓郁的县份之一,为壮族南部民歌“诗”的中心分布区,每年几度的歌墟盛会是壮族风情画的博览会和壮族年轻人的情人节。这里的壮锦、壮剧、干栏式建筑都是壮族有名的文化遗产,95%以上的人信仰壮族传统宗教——麽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春三二月圩场好,男女红妆趁圩嬲。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有时被风忽吹断,曳过前山又嫋嫋。可怜歌阕脸波横,与郎相约月华皎。曲调多言红豆思,风光罕赋青梅标。世间真有无碍禅,似入华胥梦飘渺。始知礼法本后起,怀葛之民固未晓。君不见,双双粉蝶结队飞,也无媒妁定罗茑。”这是乾隆“三大家”之一赵翼任镇安府知府时,有感于当地“歌圩之风”赋诗《土歌》传世,赞叹壮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以山歌传情达意的情致意境。一代又一代的德保壮族儿女,承传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见面对歌,开口成韵,信手拈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使得德保这片古老的热土之上,处处洋溢着山歌声,满乡满寨都是山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山歌,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替代的文化生活需求。过去德保壮人的一生,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成年时代唱“岁时农事歌”、“生产劳动歌”、“恋情婚仪歌”,到步入老年听“祝寿歌”,几乎都在歌声中度过。“歌圩”更是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审美活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到了今天,虽然现代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广为传播,但每当歌圩举行山歌比赛,还是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民间录制的山歌光盘为中老年人所津津乐道,山歌深深扎根于德保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和心灵之中。 [1]
北路山歌流传于全县除龙光乡之外的所有乡镇,辐射到临近的田阳、靖西、那坡、右江区、田林及云南省富宁、广南等县。南路山歌流传于南部地区的龙光、荣华、燕峒等乡镇及天等、大新、靖西、田东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