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定居,为少昊时爽鸠氏、虞夏季则、商逢公伯陵的辖区。
西周时期,武王封姜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南25千米处(今营丘镇古城村)。历六世,至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县)。
春秋时期,营丘改称缘陵,为齐地。僖王四年(前678年)~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缘陵曾为杞国国都,后杞迁都安丘县淳于。战国时期,缘陵属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乐毅伐齐,缘陵陷于燕。周赧王三十六年,齐将田单,袭退燕军,缘陵复归于齐。
秦朝时期,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西汉时期,刘邦于高祖十一年(前195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从此缘陵改称营陵。中元二年(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治营陵。北海郡辖26县,在今昌乐县境内的有营陵、剧(今城西北7里,大、小丹河交汇处,《水经注》云:“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又名剧南城)、剧魁(今城西北)等。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营陵为北海亭。东汉时期,更始元年(23年)秋九月,汉兵诛王莽,北海郡恢复旧称。更始二十八年(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朱虚等培城(县)。
三国时期,昌乐县境属魏青州北海郡。《魏志》载:“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改称北海郡;魏太和六年(232年),改郡为国;青龙元年(233年),改国为郡,又营陵县地。”北海郡治所从剧迁回营陵。魏朝末年,郡所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处),营陵及剧仍属北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