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之地,中古(新石器时代)至唐尧时属冀州城,虞舜时属并州城。 清末曲阳城关示意图
夏商周,先后属冀州并州城。
春秋,属北燕、鲜虞国。战国,先属中山国,魏灭中山后属魏。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赵攻中山,遂属赵国。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秦始皇元年(前221年)始置曲阳县,属冀州(今冀县)巨鹿郡(今平乡县西南)所辖。[4] 时曲阳县区域西北部含今阜平县东北部。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设恒山郡(今元氏县),曲阳县属之。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曲阳加“上”字,始称“上曲阳”。因当时巨鹿郡有下曲阳名(今晋州市、藁城区),为与之区别。上曲阳县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史记·灌婴列传》。景帝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常山郡废,上曲阳县仍属中山国。新莽时期,恢复常山郡,改名曰常山亭,上曲阳县属之。西汉时,曲阳县境西北部达繁峙、灵丘、广昌界,东达滱水(今唐河)。东汉时,上曲阳县属冀州中山郡。 北岳庙
三国至晋代,上曲阳属常山郡。东晋时冀州陷于石勒及慕容氏,上曲阳县先后为前燕、前秦之地。
北魏初,属安州中山郡继属定州中山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称新市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复置上曲阳县,隶属定州中山郡。北齐天宝七年(556年)下曲阳已改为藁城、鼓城二县,上曲阳县去掉“上”字,复称曲阳县,中山郡属之。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改名恒阳县。先后属鲜虞郡(今正定县),开皇三年(583年)改属定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愽陵郡(今定州),大业九年(613年)又改属高阳郡(今高阳县东)管辖。
唐武德四年(621年),恒阳县属河北道定州;天宝元年(742年),恒阳县属河北道定州愽陵郡;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定州为藩镇割据势力所据,曲阳属真定;至德二年(757年),复属定州;大历三年(768年),改属洹(泜)州(今行唐县),大历九年(774年)复属定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讳唐穆宗李恒名讳,复将恒阳县改为曲阳县,仍属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