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庙始建于北宋景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守兖州后,寻访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3]
北宋元丰年间,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县城东郭。东郭之孟庙因“庙濒水亟坏,不四十年凡五经更修矣”。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
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展和维修,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的流传下来。[3]
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5.4亩。[1] 孟庙为五进院落建筑,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4]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为“泰山气象门”。
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入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
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
“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此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
“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 共14张 孟庙
棂星门
棂星门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5] 共20张 棂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