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产生于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是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有机结和的产物,音乐与文学、美术等非音乐因素相融合不但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对演奏、欣赏等实践环节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标题音乐与之相对应的是纯音乐,也称为绝对音乐,即无标题音乐,是在音乐表17-18世纪以前的作品大多为无标题音乐。
对于标题音乐,人们往往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我们熟悉的器乐作品像海顿的交响曲《时钟》、《惊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等作品虽有标题但却不是标题音乐,这些作品的标题是出版商、评论家后来加上的,标题只是启发听众的想像力,引导听众的思路,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稍作揭示。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区别,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标题音乐的首要标准是看作品是否表现文学性、绘画性内容。标题音乐与文学、绘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文学或绘画,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用;二是音乐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进行风景描绘,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另外,标题音乐专指器乐作品,声乐作品不包括在内。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
标题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在约斯堪文艺复兴歌谣曲中,在巴赫《送兄远行随想曲》中,在维尔瓦第《四季》等器乐作品中都出现过标题音乐描写性、象征性因素;标题音乐在古典主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出现,追求自由、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浪漫主义在音乐中体现为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浪漫主义音乐更多的追求自由、运动,强烈地激情,寻求更多的变化、剧烈地对比、戏剧性的冲突及多种情绪的极端化。为更好的表现感情,音乐敞开了自己的大门,与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密切联系。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标题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标题音乐得到了完善并被发扬光大。美国音乐理论家约瑟夫·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一书中指出:“标题音乐在19世纪这样的时期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个时期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对于标题,浪漫主义作曲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出于诗意所需作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理解整体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标题或曲名才是必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创作中认为传统的音乐语言不能完全体现他们内心所要表现的内容,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约束、理性令人难以接受,他们更深入的介入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抒发对宇宙间自然万物现象的情感,对人类最富有个性的细微情感甚至瞬间感觉作以展现。他们需借助于戏剧、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形象来寻求音乐之外的意义,从而提高了音乐的想像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