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林面积8.726X107hm2,占森林总面积的70%;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未开发的西藏林区、已实施保护的热带雨林和零散分布的原始林(3.769X107hm2)外,其余全为次生林。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基地。[1]
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 共4张 次生林
次生林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 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优势,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一定影响。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 共5张 次生林
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
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次生林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高,种群结构稳定性高。群落中除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物种外,还有一些稀有种的出现。其林分结构特征在时间上多代混生,中、小径木占多数,并表现出随径级增大数量减少的趋势,基本符合典型异龄林特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