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居住,经考古发掘在白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架水井,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是人类群居极其重要的标志。 共2张 汤阴岳飞庙
荡阴地方,战国先属赵,后属魏。[14]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属魏郡。
三国,属邺都魏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撤,入邺。天平二年(535年),置魏德县,属隆虑郡,齐废。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汤阴于县东17里(今之古贤)属汲郡。开皇十年(590年),并入安阳。开皇十六年(596年),再置于县西南30里(今鹤壁市故县村)改曰荡源。大业二年(606年),撤。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汤源县,属卫州,入古荡阴城(即今治)。武德六年(623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627年),又改汤阴。
五代(907—960年),属昭德军节度。
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属浚州。后仍属相州。
金,属彰德府。
元,属彰德路。
明、清,属彰德府。[14]
民国元年(1912—1923年),废府治,属河北道管辖。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日军侵占时期(1938年—1945年),属豫北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县境西南山区建立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1月,改建淇汤抗日县政府。12月,改建安汤抗日联合政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安汤人民政府分设。中共冀鲁豫区委同时在县东成立汤阴县政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