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则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汉字形体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4] 训民正音中出现的“谚文”
1446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李祹正式公布新创制的文字,诏书称为“训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正式名称为“谚文”,和日语的“假名”意义近似(日本称汉字为“真名”)。新文字发明后,世宗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3][5]
朝鲜(韩)文有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任意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均可单独成字或组合成字。它既简单又具系统性和全面性。朝鲜文易于学习和印刷,对于朝鲜文盲数量的减少、出版事业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应用于电脑系统也很容易。不过(如汉语拼音体系一样)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异义,导致一些语义混淆。
朝鲜(韩)文组字的时候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组成一个朝鲜字,每个字母的排列遵循“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这两个基本规则。朝鲜语的音节由初声辅音、中声元音和终声辅音三个部分组成。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有的音节备全了三个部分;有的音节只有初声辅音和元音,没有终声辅音;而有的音节没有初声辅音,却有元音和终声辅音;更有甚者只有元音。 校刊柳氏谚文志
训民正音
声母-韵母的音节:根据元音字母所属的种类不同,组字的规则分做三种
辅音字母添加在竖立类元音字母的左边(从左到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