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庙宇废弃。
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奉旨率淮军至保定,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
清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该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作为李鸿章所辖淮军在保定的公祭、驻防机关,并兼有安徽会馆功能。 淮军公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下特旨将这座昭忠祠中轴线上的一路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即李鸿章享堂。
民国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淮军公所废弃。
民国十五年(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该祠。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军区驻淮军公所。
196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市迁往石家庄市,淮军公所变成机关家属宿舍。[1][2]
2000年,淮军公所东廊月洞门抢修复原。[4]
2023年9月23日,淮军公所博物馆 (中国古戏楼博物馆),完成修缮后全面启动试运营,并在首月内免费向游客开放。[11]
淮军公所是中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清代徽式祠堂建筑和北方清式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群,集公祭、管理办公和公所为一体。[10] 淮军公所坐北朝南,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古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2] 其东部为建筑群,西部为园林区。东南部为徽派风格建筑、东北部为北方风格建筑。[11] 淮军公所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石为原材料,以木架构为主,装饰上雕梁画栋,并且具有屋顶和檐口的装饰。
淮军公所分7个区域。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
淮军公所祭场后院的两个垂花门。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