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长以及对大自然的改变、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外来种的引入等等,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乃至濒于绝灭的危险境地。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变化,最终又必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 。 共5张 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动物
为引起保护界和社会公众以及决策者的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66年首先出版了《哺乳动物红皮书》,继之而出版的有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鱼类、植物、无脊椎动物部分等册。其后,又出版所有濒危动物的《红色名录》。不少国家也相应出版了本国的红皮书。这些红皮书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濒危物种的保护行动,并作为立法或制定受法律保护的物种名录的依据。
我本人在八十年代初刚接触IUCN红皮书时,就感觉到它对物种保护的作用,同时又感到IUCN红皮书对中国的物种了解有限。因此就有意借鉴其有益的经验,邀请国内同行共同努力,编写我国自己的动物红皮书。当时曾邀请国际红皮书的编写者Jane Thornback专程来访交流经验。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发起编写中国植物红皮书之后,又发起并资助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编写。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承担了此项目,并由我本人负责具体策划和组织工作。通过多次研讨会,经参与的专家们共同商讨,确定了编写大纲、规格、要求和初步名录,并明确各卷册由其主编负责邀请有关专家合作,按编写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和审阅把关。
由于动物红皮书与一般动物志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红皮书的目的明确,就是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信息资料,内容以突出物种濒危现状为特点,所提出的保护措施建议也要求尽可能具有针对性。因此,国际上多数红皮书的内容只限于物种濒危状况的有关信息,没有形态特征的记述,没有插图或分布图。最先出版的兽类卷,为便于对各种动物随时修订,采用的是活页装订,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红皮书的特色。 濒危爬行动物
我国在濒危物种现状方面的调查还远远不够,从事编写工作就难免有相当大的困难。编写中所依据的资料,不少是作者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第一手材料,也尽可能收集各方面的已有资料。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一方面能弥补我国濒危动物现状资料的空缺,为国内和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的法制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书的问世,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动物现状的调查。濒危物种保护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本书内容的大部分同时附有英文意译,以利交流。希望这一尝试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同时,物种及其栖息地受到的威胁十分严重。以哺乳动物而言,属于各濒危等级的种类实际远超过本书所编写的。我国中、大型的动物种类几乎全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威胁物种,而小型的种类因情况不明而难以估计。大量的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面临濒危状况而未被人们的关注。如果对之作出全面评估,符合等级标准而应予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种类更不在少数。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长期以来被作为害兽而消灭的狼、野猪等,以及作为狩猎对象的狍、麂等,分布和数量显然已经十分稀少,许多地区已经绝迹。凡此种种,我们在编写中确实也试图作出努力,但终应资料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在红皮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