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由3种要素、4种关系构成。
3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
4种关系是:A-B感情关系,A-X 认知关系,B—A感情反馈(B对A-B感情关系的认知),B-X认知反馈(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4种关系构成认知主体A的认知系统;当把反馈包括在认知系统中时,A和B的地位是互换的,A是认知主体,又是认知对方;B亦然。于是,B作为认知主体出现时,也形成一个认知系统。A 的认知系统和B的认知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呈集合状态,是一种群体式认知系统。
在这个模型中,A、B、X 三者都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便组成了一个包含四个方面的系统:
1. A 对 X 的倾向,包括 A 把 X 作为一个对象接近或回避的态度以及对 X 的认知态度;
2. A 对 B 的倾向,也是完全一样的情况(为了避免用词的混淆,纽科姆把对人倾向说成是正面或反面的吸引,把对 X 的倾向说成是喜欢和不喜欢的态度);
3. B 对 X 的倾向;
4. B 对 A 的倾向。
A、B 代表相关的两个人,X 则表示沟通的客体(沟通的内容:人、事、物或观念)。A 与 B 和 X 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如果 A 与 B 和 X 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望能够全面了解 X,并且有关 X 的信息对于 A 和 B 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 A 和 B 与 X 的关系像 A-B-X 模型一样形成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A 与 B 之间的吸引力越小,A 与 B 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须维持 A-X 和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联系所必需的。但是如果 A 和 B 对 X 产生了不同的认识,A 会不顾 B-X,或者 B 会不顾 A-X,那么 A-X 和 B-X 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 模型就会失去了对称和平衡,则 A-B 之间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 A 和 B 关于 X 的不一致观点。
随后,纽科姆于1959年对他早年的命题加上了一些限定条件。他提出传播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可能活跃:
a、人之间要存在强烈的吸引力;
b、物体至少要对参与者中的一方具有重要性;
c、物体X对传播双方来说都是恰当的。
1961年,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作过另一个实验,研究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问题。实验对象是17名大学生。纽科姆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4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4个月,4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这项研究在 2 年内成功地重复了多次,从而支持了F.海德关于伙伴的赞成和伙伴之间的吸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