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是梵语राजगृह(拉丁转音:Rāja-gṛha)、巴利语Rājagaha的意译,音译则作罗阅祇伽罗,“罗阅祇”(Rāja)意为王舍,“伽罗”(-gṛha)意为城,音意合译为“罗阅城”等。玄奘则将新城音译作曷罗阇姞利呬城,旧城音译作矩奢揭罗补罗城。此外还有其它译法。
公元5世纪,法显《佛国记》中记载,王舍新城“是阿阇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蓝。出城西门三百步,阿阇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高大严丽。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芊沙王旧城。城东西可五、六里,南北七、八里。”“城东北角曲中,耆旧于庵婆罗园中起精舍,请佛及千二百五十弟子供养处,今故在。其城中空荒,无人住。”“出旧城北行三百余步,道西,迦兰陀竹园精舍,今现在。”
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上茅宫城,摩揭陁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多出胜上吉祥香茅,以故谓之上茅城也。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峡径,北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余里。内城余趾周三十余里。羯尼迦树遍诸蹊径,花含殊馥,色烂黄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曷罗阇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逮无忧王迁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故今城中无复凡民,惟婆罗门减千家耳。”
佛舍利塔(Bouddha Stupa)
佛陀逝世后,摩竭提国阿阇世王分得一份佛舍利,迎请回国,在新王舍城外建设了舍利塔,后为阿育王所破,将其中90%佛舍利取出,分到印度次大陆其它地方供养。此塔今已不存,故址在今拉杰吉尔火车站路上,地理坐标:北纬25.0323005度,东经85.4159802度。
竹林精舍(Kalaṇḍaka Venuvana)
竹林精舍,也名迦兰陀竹园(Kalaṇḍaka Venuvana),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也是佛陀在创立佛教后所接受的第一片土地馈赠。在佛陀初转法轮2年后,即公元前533年,竹林精舍落成,佛陀曾在此长期居住。10年后,当由舍利弗监造的舍卫城祇园精舍落成后,佛陀随有冬住竹林、夏居祇园的基本弘法规律。佛陀曾在此寺宣讲:《般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等。地理坐标:北纬25.0215921度,东经85.4163861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