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三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轴:
1760-1840年:手工制造业向机械化转型时期,以英国韦奇伍德陶瓷厂为典型案例
1840-1950年:规模化生产阶段,包含美国福特汽车流水线革新
1950年后:信息经济时代,分析日本711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创新
采用"国家 企业 人物"三维分析框架,对比四国发展轨迹:
英国:聚焦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德国:剖析德意志银行与蒂森钢铁帝国的资本运作
美国:以IBM计算机产业革命展现技术扩散路径
日本:通过丰田佐吉纺织机械改革阐释后发优势[2]
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企业家精神培育
信用体系与资本积累的互动关系
法治框架下的私有制保障机制[2]
通过实证数据论证制度优势:
1820-1988年四国人均GDP增长倍数对比(日本增长25倍)
劳斯莱斯、福特汽车等企业的行业垄断形成路径分析
本书存在多个版本记录:
1999年5月版:豆瓣评分8.7分(118人评价),属"现代思想译丛"初始版本
2001年1月版:正文部分包含经济数据表格附录
2006年4月版:修订再版时强化历史叙事维度,补充日本经济泡沫案例
作为比较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被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收录为馆藏学术资源[1][2]
开创性地将企业家传记与企业史、国别史相结合,探讨资本主义在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演化历程[2]
提供资本主义多样化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范本
全书包含14章主体内容及数据附录,其中前四章为理论总论与英国案例研究,第五至十三章分述德、美、日三国发展路径,末章进行系统性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