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学科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西方一些学者即开始了对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17世纪,英国、丹麦等国已有科学史著作问世。18世纪,欧洲人对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等发展的历史已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1892年,法兰西学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史教授席位。20世纪初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史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 竺可桢在1956年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致辞
1913年,萨顿创办了第一份科学史独立刊物,提出了科学史的研究纲领,在哈佛大学首次开设了系统的科学史课程。1928年,萨顿、辛格、米利等科学史家创立国际科学史研究院,次年,首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召开。在世界上各大科技强国,科学技术史学科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俄罗斯等国均有专门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科学史系。[1]
我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李俨、钱宝琮、梁思成等学者对我国古代科技文献与文物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史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54年,在竺可桢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竺可桢任主任委员,叶企孙、侯外庐任副主任委员。1957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后来发展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开始招收首批科学史硕士研究生,标志着科学技术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我国诞生,也标志着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及研究队伍的职业化。[1] 李俨、竺可桢、席泽宗1959年参加莫斯科科学史会议
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钱三强、茅以升、于光远、李昌到会讲话,会上宣布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其中,自然科学史、技术科学史被确立为一级学科。1987年,国内首批科学史博士毕业。1981年至1996年,科学技术史在工学、理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门类下均获得相应的学位授权点,包括自然科学史、技术科学史一级学科,医学史、中医学史、农业史、建筑历史与现代建筑理论等二级学科。1997年,各学科合并为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4] 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席泽宗、张秉伦、王渝生、薄树人、陈美东、刘钝、郭书春等科技史学家成为我国科技史学科的中坚力量,成为世界三大科学技术史专门研究机构之一,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学史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瓦维洛夫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所并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