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明华,原籍广东潮阳,出生于浙江嘉兴。萧明华的父亲萧子山,本是广东省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因父母早亡,生计无着,与哥哥双双背井离乡,谋求生路。哥哥去了南洋,而萧子山则北赴上海,希求在这个全国最大的商埠找到一份糊口的职业。后来落脚于浙江省嘉兴县,娶妻生子。萧明华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虽然是父母的幼女,却从小懂事聪慧,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后因长兄到河南开封工作,在萧明华读小学时,他们又举家迁到开封。小学毕业后,萧明华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考入了开封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全家又辗转到达重庆。萧明华继续读书,参加过国语训练班,后考入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 萧明华
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一所著名的高等师范学府,汇集了许多知名学者,陈独秀就执教于此并且病逝于江津。国文系更是名人荟萃,像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魏建功都曾做过萧明华的老师。抗战胜利后,萧明华渴望到北京师范大学(时称北平师范学院)读书,台静农先生给原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写信推荐,帮萧明华实现了她的愿望。
在重庆时,萧明华认识了二哥的同事朱芳春。此时,朱芳春已经“复员”回到北平,在北师大任心理学教授,同时兼任河北师大的前身学校河北高中的校长。由朱芳春介绍,萧明华一边在北师大读书,一边到河北高中任图书馆管理员。那时,朱芳春已参加了我党的地下活动,他利用工作之便经常推荐给萧明华一些革命理论书籍,启发她的革命热情。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也给了萧明华极大的教育和鼓舞。1947年9月,根据萧明华的表现和朱芳春对她的考察,我冀中军区有关组织决定吸收她参加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从事党的军事情报工作。
萧明华即将毕业的时候,远在台湾大学担任国文系系主任的恩师台静农先生深知萧明华国语注音、语音应用的教学功力,几次写信殷切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教。大陆解放在即,静农先生的邀请无疑是为去台开辟新战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反复考虑之后,萧明华向朱芳春道出这一设想,朱芳春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党组织很快批准了萧明华的建议。[2]
初到台湾,为了工作的隐蔽,萧明华选择了去台湾师范学院任教,学校为她提供了一处僻静的院落作为宿舍。接着,萧明华又与《国语日报》社联系好了工作。至此,萧明华完成了来台工作的第一步——站稳脚跟。不久,她的领导兼老师——朱芳春,化名于非,也来到台湾,与萧明华以夫妻名义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9月,他们利用台湾省政府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举办一些讲习班或讲座,由于非出面讲课,扩大社会影响,从中考察、培养革命骨干。在此基础上,于非与萧明华组建了“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把讲习班中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读书会。此时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使得一些同志非常兴奋,一位同志在大学组织的合唱团中教唱《东方红》,歌声响彻整个校园。萧明华得知后,耐心地做这位同志的思想工作,告诫他,越是接近胜利,越不能放松警惕,不能冲昏头脑。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全国解放指日可待。6月,于非回北平向组织汇报在台工作。上级组织指示他们为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要不惜任何代价,获取军事情报。任务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萧明华和于非将“台新盟”转入地下。萧明华负责联络工作,并承担情报资料的保管、整理和密写。此外,她还不能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报社的编辑等工作,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本就瘦弱的萧明华身体更加单薄。同志们劝她注意营养和休息,她莞尔一笑:“既然我们已把生命置之度外,清贫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又算得了什么?”从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短短两个月,他们排除困难,六次送出重要情报,对于解放我沿海诸岛,发挥了重大作用。大陆解放后,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为了稳住风雨飘摇的统治,宣布全岛“戒严”,台湾岛立刻淹没在白色恐怖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