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行家"与"里手"构成双重复指:"行家"原指商业交易场所,引申为精通特定领域者;"里手"源自湖南方言,特指内行人[1] 。二字组合强化专业性,共同指向"对某种业务具有系统认知与实践经验者"的核心语义。现代语义延伸至各行业专家,如翻译学领域创立译介学的学者[2] ,或教育研究中提出专业见解的专家群体[3] 。
清光绪年间刊行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记载:"批评东西的毛病,说那东西的出处,着实是个行家"[1] ,该处"行家"已具备现代成语雏形。清末白话小说兴盛时期,通过添加方言词"里手"构成四字格,既符合文学创作韵律需求,又增强了语义表现力。
作宾语时多与判断动词搭配,如"堪称行家里手";作定语时需添加结构助词,如"行家里手的见解"。典型例句包括:
他是家电维修的行家里手[1]
谢天振等学者堪称翻译理论研究的行家里手[2]
教育界的行家里手多次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3]
近义词呈现专业程度差异:"识途老马"侧重经验积累,"大方之家"强调学识渊博,"训练有素"突出技能培养。反义词"一窍不通"指向知识空白状态,"半路出家"暗示非科班出身[1] 。语义网络覆盖专业资历、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等维度。
俄语成语"собакусьел"(吃了一条狗)与汉语成语构成机制相似:两者均通过具象行为隐喻专业能力,俄语用克服困难(吃狗肉)象征专业历练,汉语以"行家+里手"双重肯定确认专业身份。这种跨文化相似性印证了人类对"专业能力"认知的共通性。
四字格符合汉语成语主流形态,"行家"(偏正结构)与"里手"(定中结构)形成对仗。其中"行"取"行业"义项,"家"表职业归属,"里"含"内行"隐喻,"手"代指技能掌握。四字组合不可拆分使用,如不能说"家电里手"或"行家能手",体现成语结构凝固性。
网络语境中产生新用法:可作形容词短语,如"他的操作很行家里手";出现缩写形式"行家",但失去原成语的强调效果。在专业认证领域,该成语常出现在职称评定、技能竞赛等场景,如"省级技术行家里手"称号。
翻译学研究将该成语对应于俄语时,需兼顾文化差异:俄语"собакусьел"含戏谑色彩,汉语版本文雅庄重。学界建议学术翻译采用直译加注法,文学翻译使用意译法[2] 。成语学研究表明,其能产性较低,未衍生出"行家能手""里手行家"等变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