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加工的核心任务是快速去除毛坯上各加工表面70%-80%的多余材料,使工件轮廓基本接近成品形态[6] [7] 。该阶段通过集中处理较大余量,能够显著降低后续精加工的切削负荷[3] [9] 。
根据加工流程规划,机械加工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粗加工阶段:切除毛坯表面大部分余量
半精加工阶段:进一步修正工件尺寸
精加工阶段:达到最终精度要求
光整加工阶段:提高表面质量[4]
切削参数选择:采用较大切削深度(通常一次走刀完成余量切除)、较高进给量[5]
加工指标:表面粗糙度Ra值一般在12.5-50μm范围,尺寸公差等级IT12-IT14[1][8]
设备要求:优先选用高功率机床,以承受较大的切削力[9]
余量分配需考虑材料特性与加工变形
刀具选择以耐用度为优先指标
定位基准需保证后续工序的装夹稳定性[5][9]
需预留后续加工余量(截至2025年数据)[7]
毛坯初始状态(铸造/锻造质量)
工艺系统刚性
切削参数匹配度
刀具几何角度选择合理性[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