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按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六小时观测一次。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就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就是干旱地区。
一个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地区分布状况和季节分布状况两部分来组成。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中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中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中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中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而在冬季,中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除了东南季风给中国带来降水以外,中国也能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水汽,中国的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较大,比如西南季风通过雅鲁藏布江谷地,把暖湿的印度洋水汽送到青藏高原深处。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北疆地区,也能得到少量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使得中国新疆的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要相对湿润。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也称为雨强。
可降水量: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可降水量比实际的降水量约大1到2倍。但在较强的降水系统中,特别是雷雨中,实际降水量往往显著超过可降水量,这是因为含有大量水汽的空气不断向降水系统中辐合造成的[1] 。可降水量在寒区小,在热带大。全球的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约是25mm。中国的平均值与此接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