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因矛盾双方坚持己见而形成的胶着状态,特指事件进展受阻且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形[1] 。成语通过"陷入"强调被动进入状态的过程,用"僵局"比喻如同棋局般难以推进的困局。
构词方式:由动词"陷入"与名词"僵局"构成动宾结构,符合汉语成语的典型组合规律
语法功能:
作谓语:例句"双方谈判陷入僵局"[1]
作定语:例句"陷入僵局的贸易磋商"
韵律特点:四字平仄相间(仄仄平平),符合汉语成语的声调组合规范
商业领域:2019年国际贸易谈判中,因一方反复变更条款导致协商停滞
司法实践:2024年深圳市罗湖区检察院办理的韦某受贿案中,嫌疑人通过伪造证据企图使侦查工作陷入僵局[3]
日常应用:团队讨论因意见分歧无法达成共识而停滞[1]
近义表达:
相持不下:强调双方力量均衡的对峙状态
骑虎难下:侧重描述进退两难的处境
反义表达:
势如破竹:比喻进展顺利无阻
水到渠成:强调条件成熟自然成功
成语接龙:顺接:局地吁天→局天扣地→局促不安[2]逆接:罗织构陷→天崩地陷→山崩地陷
跨语言对照:英文常用"at a stand"或"deadlock"作为对应译法
书面语境:多用于正式文书的客观描述,如"磋商已陷入僵局三个月"
口语表达:常见于商务沟通、纠纷调解等场景[3]
时效标注:当涉及具体案例时需注明时间,如"2024年案件审理过程中……"[3]
与"停滞不前"主要区别在于:
主体差异:特指多方参与的对抗性场景
状态特征:强调因人为对抗导致的停滞[1]
解决路径:多需通过第三方介入或策略调整打破僵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