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双重语义维度:
传统义项:强调依据时空条件的具体变化采取应对措施,见于周中孚《郑堂札记》所述"随时随地为观法而节宣之"[1]
引申义项:泛指所有时间与空间的普遍适用性,郭沫若在论述军事策略时使用"小队水陆分扰乱人,随时随地袭击"的用例即属此类[1]
清代周中孚《郑堂札记》首次以固定结构出现该成语,原句载:"随时随地为观法而节宣之"[1] 。近代文献例证包括: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以小队形式实施水陆协同袭扰"[1]
魏源《圣武记》卷九使用异形词"随地随时",描述吉林驻防体系"不设汛哨,随地随时皆可查察"
该成语具备复合语法特征:
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如"...随地随时皆可查察"
作定语:限定名词属性,如"随时随地的观测记录"
结构特性:由"随时"与"随地"两个动宾词组联合构成,具备时空双重限定功能
"随地随时"(suí dì suí shí)为该成语的标准异形词:
拼音差异仅为语素顺序调换,核心语义完全一致
文献应用存在时空分布差异,《圣武记》偏好使用"随地随时"形式
现代汉语中"随时随地"成为主要使用形态[1]
文献溯源显示:
部分工具书标注出处为《郑堂札记》与《圣武记》双源[1]
语义演变呈现从具体时空适应到抽象普遍适用的过渡轨迹[1]
语法特征分析表明其具备古代联合式成语的典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