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Melayu”一词可能来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约1500年前由来自巴唐河地区及米南加保高原的人所建立的古国——末罗瑜(马来文亦是Melayu)。末罗瑜遗址位于现苏门答腊岛上一条河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附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另一种说法是Melayu这名词来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读音为Malaya的梵文词,意思是山或高处。
马来人自何处来,历史学界尚无定论。
马来人有两义,其中广义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关于马来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一些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 共14张 马来族
分为原始马来人、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
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新石器时期或者中石器晚期开始,持续数千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社会发展水平较高。[1]
各批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混合以及互相混合,现已发展为200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以及马达加斯加人、其他南岛语系的人等。
狭义上的马来人就是马来族,指现今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其族称的一个民族。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
马来族占马来西亚人口的57%、占文莱人口的67%、占印尼人口的7.5%、占泰国人口的3.5%、占新加坡人口的13%。
1.南岛民族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台湾岛。 共20张 马来族传统民居
公元前1500年,马来语的雏形产生于婆罗洲的一些南岛民族部落中。他们向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等地扩张。
2.7世纪建立室利佛逝王国(也叫末罗俞国Melayu Kingdom,即马来王国,“Melayu”中国古代翻译为“末罗俞”,现代翻译为“马来”),以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为其中心。室利佛逝王国以大乘佛教为主,是当时大乘佛教的中心,而同一时期的中南半岛与爪哇岛以印度教为主。同时期的马来半岛北部有狼牙修等国,马来半岛北部地区当时仍然以孟高棉语民族为主。室利佛逝王国以巨港为中心,势力及于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爪哇岛、波罗洲。室利佛逝王国大力推广佛教、马来语与马来文化,并因商业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