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烟袋湖地区已有30余年的开垦历史,由于灾害频繁,土匪骚扰,境内大部分土地抛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围农民开垦了少量土地,但因土质瘠薄,远离村庄,多数废弃。当地民谣有:“烟袋湖,漏风土,砂礓窝,兔子不拉尿,茅草不发棵”。1957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开垦烟袋湖。1958年1月,正式筹建农场,省委任命孙家禹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工作;4~9月,先后接收怀远县的河溜,龙亢,尚庙3个乡16个农业社78438亩土地;蒙城县的阜庙,双涧2个乡4个农业社1.4万土地,合计9.2万多亩。农场将所属范围划成6个农业生产队,1个园艺队和1个窑厂;同年秋,农场下放怀远县领导后,将属于蒙城县的1.4万亩退还,又接收怀远县农林牧场褚韩湖的部分土地。1960年初,农场收归省农业厅管理。1962年5月,该场在天长县大圹圩建立分场,开垦3.5万亩(1964年大圹圩分场独立出去);8月,将原农业社的土地除代管的褚圩大队外全部退还;9月,怀远县所属潘湾,褚圩2个大队16个生产队4681亩耕地和1881人,正式划归农场代管。是年底,农场实有土地4万多亩,其中耕地3.28万亩。
1969年11月,龙亢农场改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2师5团。1975年下半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成立5人组成的领导小组。1976年,行政领导机构逐步健全。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987年,实行场长负责制。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完善。全场有电力排灌站2座,二级提水站7座,防渗灌渠17公里,水泥晒场、仓储设施配套,还建有农用飞机场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格局初步形成。全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00余台(套),机械作业率95%以上。午季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现了飞机作业。种子清选线1条,烘干线2条,库容3000万公斤。农场设立了农科所,与安徽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中高级科技人才40余名。本场麦稻单产均高出周边农村20%以上,其中小麦亩均产量550公斤,一半面积超过600公斤,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子达1500万公斤。农场以3.7万亩耕地为原种基地,逐步发展周边乡镇10万亩繁育基地,带动周边200余万亩农田实现增产增收。 飞机作业
农场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级联系点,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园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一期700亩示范基地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农场品种覆盖皖豫苏近20个市县。小麦新品种新科系列、黄豆新品种皖豆28、濉科988、濉科928等,农场与省农科院承接国家小麦课题2个、大豆课题2个、水稻课题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