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舞(Breaking)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逐步发展为嘻哈文化的五大元素之一。一次街头音乐派对上,一位名为Kool Herc的DJ将两张唱盘的间奏部分拼接起来以获得更长的跳舞时间,并由此产生了Break Beat这种音乐形式;在间奏时间里跳舞的人就被称之为间奏男孩(Beat Boy),即B-Boy,男孩们所跳的舞蹈便是如今的Breaking。[18]
霹雳舞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巴西战舞(Capoeira)、体操、中国武术等不同体育和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以个人风格为主的技巧性街舞舞种。[18]
1987年,中国引进了一部于1984年出品的美国音乐电影《Breakin’》,译名为“霹雳舞”,由此掀起了霹雳舞热潮。传入中国初期,霹雳舞也被翻译成“地板舞”、“技巧舞”。随着发展历程,霹雳舞的说法更多得到圈内认同和官方认可,最终被沿用下来。[18]
2020年12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召开会议,同意2024年巴黎奥运会增设霹雳舞等4个大项。[19] 2022年杭州亚运会,霹雳舞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9]
2024年8月11日,日本霹雳舞者汤浅亚美(B-Girl Ami)战胜了立陶宛选手多米尼卡·巴内维奇(B-Girl Nicka),获得冠军。[20] 中国选手刘清漪(B-Girl 671)击败荷兰选手B-Girl India,收获铜牌。[5]
日本选手汤浅亚美(B-Girl Ami)摘下霹雳舞奥运首金
霹雳舞比赛舞池需强化复合地板(或类似),最小尺寸满足8米×8米(或者圆的直径为8米)。[9]
霹雳舞场地
巴黎奥运会的霹雳舞比赛中,评委将根据五项标准评判运动员们的表现,分别是:技术(Technique)、动作丰富程度(Vocabulary)、完成度(Execution)、音乐性(Musicality)和原创性(Originality)。[17]
奥运会霹雳舞比赛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各有16位选手参赛。首先将运动员分为4组,每组4位选手。每个小组进行循环赛,小组前两名晋级四分之一淘汰赛。参加四分之一决赛的八位选手会进行一个排名以确定对阵情况:排名第一选手对阵排名第八选手,排名第二选手对阵排名第七选手,以此类推。每一轮比赛中,胜者晋级,负者被淘汰。直到最后的冠军产生。循环赛和淘汰赛阶段,每场比赛都被称为一场Battle,每场Battle由三轮组成。比赛中一位选手率先登场表演1分钟,之后第二位选手无缝衔接登场,对于对手的表现给予回应,这样算一轮。这样的过程需要重复三次,直到裁判组确定胜者。裁判组需要根据上述五大标准来在两位选手之间做出判断。[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