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甘露糖可由富含D-甘露糖的聚糖(象牙棕榈子、酵母甘露聚糖等)水解制备。也可由D-甘露醇(海带制碘工业的副产品)在亚铁离子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合成。也可由D-葡萄糖差向异构化,或由D-阿拉伯糖增长碳链等方法制备。[2]
2023年8月15日,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刊发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将高浓度二氧化碳等原料在反应溶液中按一定比例调配,在化学催化剂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了甘露糖等4种己糖。[4]
甘露糖与各种物质的反应总结
一种单糖。为多种多糖的组成成分。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植物果皮中,如柑橘皮中,桃、苹果等水果中有少量游离的甘露糖,象牙棕榈子、酵母、红藻、血清球蛋白、卵类粘蛋白和结核杆菌中含有D-甘露糖的聚糖。[2]
甘露糖为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味甜带苦。+29.3°(水);β型的熔点 132℃(分解),-17°→+14.6°(水)。溶于水,微溶于乙醇。D-甘露糖与氯化钙容易形成结晶化合物C6H12O6·CaCl2·4H2O,并显示复杂的变旋光作用。D-甘露糖可被酵母发酵。[3]
甘露糖在人体内不能很好的代谢。所以,口服后甘露糖进入糖类代谢过程并不明显,即使从外部进入的甘露糖,都会被身体内的组织发觉。哺乳动物内使用放射性标记物发现, 摄入的甘露糖90%都会在30-60分钟内原封不动地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残余部分中 99%含量会在未来8小时内排出。这个过程中,血糖浓度不会显著升高。[2]
甘露糖的英文 Mannose 起源于manna,这就是《圣经》中以色列过西奈半岛的时候,上帝赐予的食物:吗哪。
现实中,吗哪是一些乔木和灌木的甜味分泌物。花白蜡树就分泌这种东西。[2]
甘露糖,唯一用于在临床上的糖质营养素,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中,尤其是在神经、皮肤、睾丸、视网膜、肝和肠。其直接被利用合成糖蛋白,参与免疫调节。许多疾病正是由于缺乏甘露糖糖化作用中的酵素而导致的。
其在人体内生理效应如下:
1)调节免疫系统
2)巨噬细胞表面有4种接受器可以捕捉抗原,都有甘露糖成分
3)增加伤口愈合
4)抗发炎效果
5)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增加癌症存活率
6)可以避免某些细菌感染,如泌尿道感染[3]
甘露糖受体是C-型是动物凝集素的一种,能够有效快速的识别甘露糖以及岩藻糖末端的糖蛋白而组成一个有机防御体系。一般来说把甘露糖受体结构分为以下的部分:N端富含Cys区;139~192号氨基酸区;糖配体结合区CRD;糖基化位点;胞浆区及跨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