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境(以下简称区境)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为巴国地。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司马错领兵灭蜀国、巴国,建秦之蜀郡、巴郡,区境为巴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至隋朝时期,区境从属尚难考证。
唐朝武德十六年(642年),置溱州隶江南道,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州及荣懿县治在今万盛区青年镇境),区境分属江南道溱州荣懿、扶欢县及山南道涪州隆化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2道,涪州隶属山南道东道;分江南道设黔中道,南州、溱州隶属黔中道。 共6张 万盛区
元和三年(808年),废珍州,并入溱州;宾化县改隶黔州。
大中二年(848年),宾化县复隶涪州。区境分属黔中道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山南东道涪州宾化县。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分属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涪州宾化县。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南州、溱州改隶于夔州路渝州。
皇佑五年(1053年),改南州为南川县(今綦江区[15] ),仍隶属渝州;改宾化县为宾化砦(寨),隶属夔州路涪州。区境分属夔州路渝州荣懿县、扶欢县及涪州宾化砦。宣和六年(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区境地分属夔州路南平军溱溪砦、隆化县、南川县。
南宋时期,区境地隶属夔州路南平军鼎山县、隆化县及南川县。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区境地分属湖广行省播州鼎山县、南平綦江长官司及四川行省重庆路总管府南川县。至正二十三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仍隶属播州,区境地分属播州鼎山县、綦江县及重庆路总管府南川县。
明朝时期,区境分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府桐梓县夜郎里、重庆府南川县及綦江县遵化里、永兴里。
清朝时期,区境地分属贵州遵义府桐梓第六区、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万盛场、刀子口场、丛林镇及綦江遵化里、永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