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名称起源有多种说法[9] 。
伶仃洋古称“零丁洋”,因零丁山而得名。一般认为“零丁洋”为出海的渔民所取,出了这里,大海茫茫,零丁孤苦的感觉油然而生[16] 。宋代以前,古人通常将伶仃洋泛称“南海”[58] 。清初屈大均纂《广东新语》记载:“秀山之东,有山在赤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曰小零丁洋,外洋曰大零丁洋[11] 。”清雍正郝玉麟修、鲁曾煜纂《广东通志》记载:“零丁山,在赤湾前海中,距城二百里,高一百丈,周围五里,四面环海,下为零丁洋[11] 。”
最早标注“伶仃洋”的地图是明万历《苍梧总督军门志·全广海图》。这幅海防图的“屯门澳”(今香港青山)旁边标注有“伶仃洋”,北边则绘出“南头”,即现在的深圳南山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工部尚书杜臻奉旨巡视广东和福建海疆,他在《粤闽巡视纪略》中写道:“新安城南,水程而十里,至伶仃山,山外即伶仃洋”,将零丁洋称为“伶仃洋”[11] 。
据《江河日月长:南沙地名故事·珠江口虎门传说》中记载:“母子二虎被龙王镇锁在江心,不得活动,只能终日对着南海哀叹,颇有孤苦伶仃之感,于是,后人便将珠江外水域称之为‘伶仃洋’[10] [67] 。”
在6000~5000年前,伶仃洋属于海湾一部分。其后,由于珠江水系来沙,逐渐将海湾淤填;至10~15世纪,西北江三角洲平原与五桂山、黄杨山、牛牯岭一带连成一片滩地,形成今日伶仃洋雏形。后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水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浅滩逐渐成陆,并不断向外海延伸,使伶仃洋日趋淤浅,沿岸围垦造地也致原有的水域成为陆地,许多浅滩已不复存在[2] 。改革开放后,内伶仃洋围海造地迅猛,伶仃洋地形演变已进入人为作用渐占主导的阶段,滩涂扩大,深槽变窄淤浅[185] 。
燕山运动使华南准地台活化,发生数次大规模的岩浆侵入,花岗岩体构成山地丘陵及基岩岛的基础,产生北东50°~60°及北西320°~340°区域性大断裂,北西向的白坭—沙湾断裂的南延制约了伶仃洋的走向,而北东向樟木头大断裂由沙井附近通过伶仃洋至平岚外延,现代山势和岛屿多依此方向分布,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断裂,在北邻产生狮子洋断陷盆地。因湾头沙角东部仍残留有华南较普遍的盆地堆积红层露头,山地丘陵区有几级层状地形,故当时伶仃洋地区也可能是断陷盆地。古珠江在第三纪时已穿过本区,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低海面时期,珠江古河谷延经本区[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