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秦朝,均属肃慎族部落。
汉朝,晋为挹娄部。
北魏,依兰是勿吉国中心。
隋朝,勿吉改称靺鞨。
唐朝,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趋强大,于圣历元年(698年),创立震国,唐于开元元年(713年),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
辽朝,继承渤海领土主权,废除州县建制。
金朝,设路治,称胡里改路。
元朝建立后,依兰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由开元路划出归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
明朝,属三万卫辖区。
清顺治三年(1645年),为加强三姓地方驻防兵力,将从征山东的三姓部分兵丁千余人撤回三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改归吉林将军统辖。
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统归吉林将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兰府,撤三姓副都统衙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
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
民国二年(1913年)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3]
民国三年(1914年)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共4张 依兰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