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描述物体色彩鲜明、光芒四射的视觉特征,如郭沫若《高渐离》中"亭阁楼台黄金白银砌成,光辉灿烂"
比喻义:引申指事业成就的宏伟或发展前景的广阔,如陈其通《万水千山》"小米加步枪打出光辉灿烂新中国"
最早文献记载出自宋代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卷十一,原文作"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该句式通过"光明"与"灿烂"的叠用,强化了佛理境界的澄明意象。明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对"旗甲光辉灿烂"的描写延续了本义用法。
鲁迅在杂文集序言中使用'便见光辉灿烂'比喻文化遗产的价值
《万水千山》运用该成语展现革命事业的崇高性
日常语用中可形容自然景观,如"朝阳将云层染成光辉灿烂的金色"[2]
近义递进:"灿烂辉煌"侧重成就维度,"光焰万丈"强调影响范围[1]
反义对比:"黯然失色"指失去光彩,"漆黑一团"喻指毫无希望[1]
在实际语用中主要承担两项功能:
作谓语时多接续比喻对象,如"这份事业必将光辉灿烂"
作宾语时常与"呈现""展现"等动词搭配,如"展览呈现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佛教典籍的原始用例奠定了成语的哲学意蕴,宋代禅宗文献通过'光明灿烂'隐喻顿悟境界[1] ,这种宗教语境中的神圣性逐渐转化为对世俗成就的褒扬。明清小说在保持本义的同时拓展了其文学表现力,现代汉语中则强化了其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