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兰州城东核心演武场,明清两代在此开展日常军事操练与战备检阅。《兰州史话》记载,晚清时期延续"迎新春阅兵"制度,将年度军事检阅与节庆活动结合[1] 。场地布局以开阔平地为主,便于骑兵操演与火炮架设,五泉山炮兵营可直接控制该区域[2] 。
1925年成为军事冲突焦点。国民军刘郁芬部入兰前,参谋长蒋鸿遇率手枪队进驻东教场,对驻扎此地的甘肃陆军第一师实施监控[2] 。随后的军事对峙中,国民军通过夜间战备与火炮威慑解除李长清部武装,巩固对兰州控制,东教场的军事地位在政权更迭中愈发凸显。
1937年10月14日,甘肃省党部在此举办"甘肃各界欢送出征将士大会",邓宝珊军长率部由此开赴抗日前线。大会组织千余人参与,现场张贴"欢送出师抗日的邓军长"等标语,成为甘肃军民投身抗战的重要见证。
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此设立西北训练团,由蒋介石兼任团长。该机构持续至抗战胜利,累计开展8期军政培训,培养中下级行政人员约5000人,课程涵盖军事指挥与战地管理。训练团运作期间,东教场兼具军事训练与行政教育功能,其战略价值从传统演武场升级为区域性军事指挥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