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区河流进入平原地带时,由于河道纵比降急剧减小(从山区的3%-10%骤降至0.3%-1%),水流动力显著减弱,导致搬运能力下降。此时河流携带的砾石、砂等粗颗粒物质开始在山口处沉积,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1] [2] 。
在季节性暴雨期间,山区洪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冲出山谷,其沉积物与冲积扇物质混合堆积。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相邻冲积扇不断向外扩展并相互联结,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洪积-冲积倾斜平原[1] 。
沉积物组合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底部为砾石层,粒径5-20厘米,磨圆度中等,反映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
上部覆盖砂层与粉砂层,粒径0.05-2毫米,层理清晰,显示后期稳定水流改造作用
这种沉积序列完整记录了山前地带从洪水期到平水期的水动力变化过程[1] [2] 。
山前基底地形对冲洪积平原发育具有控制作用:
宽阔平缓的山前区有利于冲积扇充分扩展,如太行山东麓形成连续分布的冲洪积平原
存在丘陵阻隔的山前带(如大别山北麓)会限制河流散流,导致沉积物仅填充于河谷中,无法形成典型冲洪积平原[1][2]
主要分布于城阳河、白沙河之间,城阳、流亭一带及胶州市四周地带。海拔高程一般小于20米,由山口向沿海逐渐展开,形成扇状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微向河床、沿海倾伏,坡降约2‰左右。堆积物厚15~20米,具双层或多层结构,上部以粘质砂土和砂质粘土为主,下部为砂砾石层。
共7张 冲洪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