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具有双重语义层次:其一源自《易·说卦》中“参天两地而倚数”的卦数理论,指以天地之数确立卦象的运算规则。其二经《史记》引申后,演变为以天地为参照的道德评价体系,特指人的德行修养达到与天地并立的境界[1] [2] 。这种语义演变体现了先秦哲学思想向汉代人文伦理的转化。
原始出处可追溯至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1] [2]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直接沿用该用法:“勤思乎参天贰地”。清代俞樾《诸子平议》进一步阐释:“参天两地者,古人常语,犹云与天地参也”,确立了其在经学诠释中的经典地位。
该成语具有三个显著使用特点:
修辞指向: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颂扬典范人物,如《汉书》中形容司马相如‘勤思乎参天贰地’的学术贡献[1][2]
语法组合:常与“勤思”“崇德”等动词搭配,构成“勤思乎参天贰地”“德配参天贰地”等固定句式
文体限制:主要见于史书、奏议、碑铭等正式文体,在口语和通俗文学中极少使用[2]
与“参天贰地”构成近义关系的成语主要包括:
参天两地:完全同义的异形写法,《汉书》注疏中多采用此形式
地负海涵:形容胸怀宽广,但侧重空间包容性而非道德比拟[2]
"贰"与"两"的通假关系是形成异体的直接原因[1] 。先秦典籍中"贰"多表"副"义,而"两"具基数属性。东汉郑玄注《周礼》时已明确"参天两地"为卦数术语,而"参天贰地"则侧重德行比拟,这种区分在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得到系统阐述。
作为古代汉语遗存词汇,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呈现两种使用形态:
学术研究:多见于经学、史学论著中,用于分析汉代思想史或《史记》文学价值[1]
文化传播:被收入《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作为词形演变案例进行教学展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