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就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这种融合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产业资本在扩建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二是产业资本在多元化的产业延伸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三是产业资本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产业资本在其流通周期里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是现代资本运作的必然。体现了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本质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当今证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拓展了金融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其一,指用于增值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以与用于工业、商业中的货币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货币本身的周转增值自身,中间不会转换为生产资料制造商品,也不会通过买卖一般商品赚取差价。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其二,指那些掌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险公司、金融集团、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
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取代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是这一切变化的基础。没有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中,就无法为银行提供大量的货币资本来源,也就不会有银行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又反过来通过各种信用手段,促进产业资本进一步集中和垄断。所以产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一开始就是同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交织进行的。
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形成垄断以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相互渗透,日益溶合,终于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对象主要是金融产品,如投资于股票,债券,银行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资本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银行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发展,银行垄断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金融机构多样化,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三,金融资本概念已经拓展,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进一步融合。
四,金融业务多样化,金融机构对个人的信贷关系大大加强。
五,银行垄断资本国际化大大发展。[1]
金融资本是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才逐渐形成的一种资本形态。随着工业资本的不断集中并走向垄断,银行也不断地进行着资本集中并走向垄断。银行垄断的形成使银行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银行作为支付中介,实际上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的会计和出纳。它的活动性质使它对各种企业的经营活动非常熟悉和了解。但是,在垄断形成以前,银行的规模都比较小,银行的经营活动也比较分散,它们还不可能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业务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去影响甚至左右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形成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这时,大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只有少数大银行才有能力提供,大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慢慢固定下来。银行向企业提供了巨额贷款,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开始“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规模到市场行情、盈利大小,它都要过问和干预。这时,银行实际上已在对企业实行监督并参与一定的领导。由于企业的一切金融活动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也有充分的条件来确切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资本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各种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最终决定企业的命运。这样,银行就从简单的中介人逐渐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