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有8000多种刊物与200多种语文刊物,市场相对饱和,但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语言学家郝铭鉴想创办一本这方面的刊物。《咬文嚼字》便在郝铭鉴的努力下,最终正式创刊[6] 。
1997年5月9日与5月1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举办了《咬文嚼字》读者座谈会[7] 。
2006年,《咬文嚼字》决定从2006年开始以中央电视台等12家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电视台作为“咬嚼”对象,并开始每年评选“十大语文差错”结果[8] [6] 。
2008年起,《咬文嚼字》在每年年底都会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结果,是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9] [6] [10] 。
2012年9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入围“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候选名单[11] ;12月11日,《咬文嚼字》揭晓“2012年围观名家博客”活动,选取了新浪网上的12位知名博主,在当年的每月“围观”一人[12] 。
2013年4月,《咬文嚼字》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团队创先特色班组[13] ”。
2023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1.新质生产力 ;2.双向奔赴;3.人工智能大模型;4.村超;5.特种兵式旅游;6.显眼包;7.搭子;8.多巴胺××;9.情绪价值;10.质疑××,理解××,成为××。[50]
刊登内容
读者在学习中产生了语言文字疑问,《咬文嚼字》里面的文章会做出解答;读者工作中遇到了语言文字难题,《咬文嚼字》里面的文章会做出解释;社会上一旦有了语文热点事件,《咬文嚼字》中的专家也会做出相关解析[1] 。
主要栏目
《咬文嚼字》主要栏目有一针见血、文章病院、追踪荧屏、百科指谬、借题发挥、有此一说、词语春秋、锁定名人、微型讲坛、时尚词苑、向你挑战、火眼金睛、校园丛谈、语丝、众矢之的、雾里看花、谈联说谜、广角镜等[3] 。
2020年2月,《咬文嚼字》开辟“疫情聚焦”专栏,为抗疫舆情新闻中的高频词提供专业解析[14] 。
读者对象
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咬文嚼字》主要阅读对象[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