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语言, 即第二代计算机语言,用一些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缩写单词来代替一些特定的指令,例如:用"ADD"代表加法操作指令,"SUB"代表减法操作指令,以及"INC"代表增加1,"DEC"代表减去1,"MOV"代表变量传递等等,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很容易去阅读已经完成的程序或者理解程序正在执行的功能,对现有程序的bug修复以及运营维护都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但计算机的硬件不认识字母符号,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程序把这些字符变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或机器语言。因为汇编语言只是将机器语言做了简单编译,所以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机器语言的特定性,所以汇编语言和机器自身的编程环境息息相关,推广和移植很难,但是还是保持了机器语言优秀的执行效率,因为他的可阅读性和简便性,汇编语言到现在依然是常用的编程语言之一。[2] 汇编语言不像其他大多数的程序设计语言一样被广泛用于程序设计。在今天的实际应用中,它通常被应用在底层,硬件操作和高要求的程序优化的场合。驱动程序、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实时运行程序都需要汇编语言。[1]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人类和机器的交流方式和语言就成为了软件工程师和计算机从业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更有效更简便的编程语言成为了软件工程师的新宠儿,伴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硬件升级速度也越来越快,对编程语言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在过去的几十年,编程语言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四代语言问世。大量的编程语言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编程要求和软件功能,经历了被修改,被取代,被发展等过程,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编程语言。尽管人们多次试图寻找一个能够适应所有编程环境的通用语言,但却没有一次成功。程序设计语言正在与现代科技日益飞跃,人类的智慧在日益彰显。[2]
计算机的硬件作为一种电路元件,它的输出和输入只能是有电或者没电,也就是所说的高电平和低电平,所以计算机传递的数据是由“0” 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所以说二进制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的本质。计算机发明之初,人们为了去控制计算机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者项目,只能去编写“0”、“ 1”这样的二进制数字串去控制电脑,其实就是控制计算机硬件的高低电平或通路开路,这种语言就是机器语言。直观上看,机器语言十分晦涩难懂,其中的含义往往要通过查表或者手册才能理解, 使用的时候非常痛苦,尤其当你需要修改已经完成的程序时,这种看起来无序的机器语言会让你无从下手,也很难找到程序的错误。而且,不同计算机的运行环境不同,指令方式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当你在这种机器语言就有了特定性,只能在特定的计算机上执行,而一旦换了机器就需要重新编程,这极大的降低了程序的使用和推广效率。但由于机器语言具有特定性,完美适配特定型号的计算机,故而运行效率远远高过其他语言。机器语言,也就是第一代编程语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