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其女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在第一年的除夕夜,所有已出嫁的姐妹们都回到了婆家过年,唯有新婚不久的安庆公主,因为嫌弃婆家条件简陋,并仗着自己是马皇后最小的女儿,坚持要在宫中与父母共度新年。[5]
马皇后对女儿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强调了孝敬公婆和体贴丈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心比心”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安庆公主回到婆家过年。次日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见安庆公主偕驸马前来拜年,询问是否已经向公婆拜年,得知尚未完成此礼,便教育公主要先尽媳妇之责,再行子女之礼。朱元璋还写了一副对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天经地义。”以此告诫公主尊重长辈、遵守伦理道德的重要性。[5]
这则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效仿朱元璋的做法,把正月初二定为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让出嫁的女儿有机会与娘家亲人共享佳节的欢乐。[5] 共3张 回娘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晋国宰相狐偃喜欢铺张浪费,在他六月六生日那天,门庭若市,场面十分奢华。他的亲家赵衰对此感到不满,直言批评狐偃的行为不当。然而,狐偃不但没有接受建议,反而在众人面前羞辱了赵衰,导致后者气愤而亡。[8]
第二年,晋国遭遇灾荒,狐偃外出放粮,告知家人六月六返回过生日。狐偃的女婿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报复,计划在他生日时对他下手。但狐偃的女儿得知了这个阴谋,连夜赶回娘家警告父亲。了解到事情严重性的狐偃深感悔恨,主动邀请女儿和女婿回家,用美食款待他们,并诚恳道歉。从此以后,每年六月六,狐偃都会热情迎接女儿和女婿,以此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8]
这个故事也传到了民间,渐渐地,六月六成为了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节日,被称为“姑姑节”,象征着亲情的修复和家庭的和谐。[8]
春秋战国年间,“归宁”一词便已出现,它最初用来指代已婚女子回娘家探亲的行为。[12]
明朝初年,农历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形成。[5]
明代时期,农历六月六回娘家习俗的产生也许受到五月五、重阳节女儿归宁的影响,女儿们开始在六月六回家。由于明代端午节和重阳节发展出与女儿回娘家的节俗活动,因此明清时期端午节、重阳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此外,明清时期五月五回娘家还有“躲端午”之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