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核心定义为"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既包含性格直率坦荡的积极面向,也隐含粗心疏忽的潜在意涵[1] 。该定义在清代至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保持稳定,如《小五义》中"大大咧咧地赶着牛"展现行为随意性,现代例句"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则侧重性格特征描写。
最早明确记载见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行的《小五义》第103回:"忽见由南往北来了数十头牛,大大咧咧地赶着牛,牛上骑着三个小孩子"。这一场景描写奠定了成语的语义基调,通过孩童无拘束的赶牛动作,生动诠释"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核心内涵。
作为联合式结构成语,其语法功能呈现多样性:
作谓语:如"她性格大大咧咧"
作状语:如"大大咧咧地走进会场"
作定语:如"大大咧咧的处事方式"语言学研究表明,该成语属于汉语中极少数无法进行常规语法分析的特殊案例,其构词方式突破主谓、动宾等常规结构范式。
近义系统中:
"马马虎虎"侧重做事不认真
"不拘小节"强调礼仪忽视[1]反义对照层面:
"认认真真"形成态度严谨度的反差[1]
"一丝不苟"突出细致程度的对立[1]值得注意的是,"大大落落"(拼音:dà da luō luō)虽为近义词,但更强调态度大方自然,与"大大咧咧"的随意性形成微妙差异。
在跨语言表达中,英文常译为"carefree"或"casual",体现其"无忧无虑"与"随意性"的双重语义面向。谜语"傻大姐"的关联,折射出民间对该成语"粗心中带淳朴"的文化认知。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常见于人物性格刻画与行为方式评价。
对比清代原典与现代用法,语义重心呈现从具体行为描写到抽象性格指称的转变。19世纪文本中用例为状语修饰具体动作,而当代语料库显示用例转为谓语描述人物特质。这种演变反映汉语成语从具象到抽象的语言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