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地走来
洁净的脚印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枝野樱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枝送给了谁
却从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
小溪[1]
《女孩子》的写作年代,在《海子诗全编》里没有注明,有学者认为前一首诗写于1984年,虽然该书并不全按创作年代编排,但也相去不远,这首诗应该写于1984—1985年间。[3]
对于该诗的写作起因,有学者认为是海子想起了某个曾经对海子单恋的女孩子,表达着一个怀春少女情丝萌动,却无人倾诉的失落、孤寂。[3] 也有学者认为《女孩子》应当与《新娘》一样,是为描绘想象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原型、一个幻象,它所带有的恋情色彩,与海子个人的经历都没有多大关系。[2]
诗的前两行“她走来/断断续续地走来”很巧妙地设置了或者说呈现了一种梦幻式的或者类似于一个诗意蒙太奇式的情景:一个清新的梦境式的乡村女孩,像从浓雾中幻现,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地向我走来。她走来,但是又不能完全到达,就像梦中的情景一样、就这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两行诗,就将读者带到了远古的或梦幻式的情景中去,唤起一种也许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对这种生活情景、这种美的向往。
第一节的后两行,是对女孩子的清新美丽的进一步强化表现,就像一些很好的电影一样,它呈现女孩的一双素脚,并且让它沾上滴滴清新的露水,这一切,都是用意象性的语言在诉说着女孩子的纯真、天然、清新、美丽、说“脚印”而不说“脚”,可能是因为“脚印”更虚化更美一点。在美学上,同一个审美对象的虚化版本,总要比那个更实的版本更美一些。例如大家往往觉得水中的倒影或者雾中的情形要比实物本身更美。外国人对这种情形还有一套理论,叫作“审美距离说”;当然,这样写也可能是为了凑一个双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