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原名永昌。永昌原名为哀牢。秦时吕不韦后裔迁居保山金鸡,后人因“彰其先人之恶”,故名不韦。自东汉以后,始为永昌,可能是取其“永远昌盛”之意。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永昌改设县治时,因其名与安徽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借用为县名。“保山”一名即始于此时。虽然自明嘉靖年间以后更名为保山,但民间(特别是老一代保山人)口语中仍在继续沿用着“永昌”这一名称。[1]
保山为云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为哀牢古国故地,哀牢国王都“勐掌”就位于今保山盆地。自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设不韦县起,一直是历代郡、府、司、署所在地和滇西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举国内附东汉,史称“汉德广,服不宾;绥哀牢,开永昌”,东汉王朝析益州郡不韦等6县并哀牢国故地新设的哀牢、博南2县共8县设立永昌郡。永昌郡治延续488年,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属宁州,至南朝陈结束。[16]
保山唐朝属南诏国,设永昌节度;南宋属大理国,节度改永昌府;元朝设永昌三千户,后改永昌州、永昌府,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治所(驻地)。明朝先后设永昌府、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1524年(明嘉靖三年)明朝在永昌军民府治所在地下设保山县,因县城西倚太保山而得名。清朝承袭明制仍设永昌军民府,后改永昌府。[16]
1913年(民国二年)民国政府推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裁撤永昌府保留保山县,隶属滇西道。[16]
1950年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保山,保山全境解放。[15] 后设保山专区,1970年改称保山地区,1984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保山县撤销设立县级保山市,2001年保山地区撤销设立地级保山市,原县级保山市改为隆阳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