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定义指悲痛与愤怒两种情感同时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常见于遭遇重大变故或社会不公的情境[1] 。该释义在司马迁著史、近代革命文学等多个历史场景中得到印证,如《小萝卜头的故事》中通过具体文学描写展现其情感张力[2] [3] 。
四字成语遵循'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动词'的语法结构,'交加'作为固定搭配凸显情感交织的动态过程。其中"交"字表示同步性,"加"字强调叠加程度,与"风雪交加""贫病交加"等成语共享相同语法框架。
作谓语时多用于描述个体或群体的即时情感反应,如"听闻惨案细节,民众无不悲愤交加"[2] [3] 。作定语时常修饰"心情""时刻"等名词,例如"那段悲愤交加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历史巨著"。现代应用中需注意其情感烈度,多用于正式语境或文学创作[2] 。
顺接扩展:包含"交加"结构的成语形成语义群,如描述自然现象的"风雨交加"、表达生存困境的"贫病交加"等
逆接对照:情感单向强化的"悲不自胜"、情绪转折的"悲喜交集"等成语构成对比参照系
异形同义:"悲慨交集"与该成语核心语义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愤"与"慨"的表意侧重差异
该成语在历史叙事中具有特殊地位,既用于描述屈原投江、岳飞抗金等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在现代汉语中形容悲痛和愤怒交织在一起[1] [2] [3] 。其情感转化特征在'悲愤交加的意思是什么'[3] 的典故中得到充分体现,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化悲痛为力量'的独特精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