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领域自2021年起将"舒适物"纳入理论工具,认为其构成城市场景的核心要素,通过文化资本吸引人才并推动空间更新。研究逐步从自然景观等显性指标,扩展至社区氛围、公共服务等隐性社会舒适性评价。中国学者提出需建立适应国情的"国民舒适物"框架,规避西方研究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倾向[1] 。
2024年研究显示,房产领域的舒适度评估包含:
物理条件:室内温湿度、隔音效果等技术参数
心理感知:空间布局合理性带来的压力缓解效果
社会配套:交通网络、教育医疗资源的可达性[2]
2023年环境社会学研究提出,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垃圾分类、共享经济等可持续实践,重新定义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舒适度内涵。该理论强调需平衡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保创新,典型案例包括中国环保标志认证制度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3] 。
研究指出乡村舒适物更新需注意:
旅游开发带动经济的同时防范绅士化效应
结合国情构建本土化舒适物体系城市层面则需通过公共政策完善医疗教育等基础舒适物配置,特别在疫情后强化韧性城市建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