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河的发源地水头庄(旧源头),因是凉水河的发源地而得名,凉水河因其源头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且水温较低而得名。旧时此地为湿地,芦苇丛生,泉源众多,著名泉源名凤泉。据《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附近有泉眼百余处,各路泉水汇聚而形成一条溪水,向东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头庄东三里有万泉寺,平地多有泉水涌出,有三步一泉之说,因而得名。[1]
凉水河的位置及干流走向
凉水河位于北京城南部,属北运河水系,原发源于丰台区卢沟桥乡东部水头庄(又说后泥洼村[3] ),向东南流经万泉寺、大红门、马驹桥、次渠、台湖、大杜社、牛堡屯、张家湾、漷县等地区,入北运河,全长58公里(《通县水利志》记为53公里[4] ),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是北京市的一条主要河流。丰台区永定河东部的莲花河、丰草河、马草河、旱河、小龙河等河水均汇入凉水河。[1]
20世纪50年代此地尚有泉水流淌,后来由于附近建自来水厂、永定河上游修水库,石景山以下断流等原因水源枯竭。经治理,发源于莲花池的莲花河,脱离南护城河汇入凉水河,凉水河起点改为万泉寺铁路桥,莲花池成为凉水河的新发源地。流经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通州区,全长变为68.41公里。[2] [1]
上游莲花河,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莲花池以上称新开渠。原在鸭子桥入南护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在万泉寺东入凉水河。全长4.2公里,底宽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开渠、水衙沟。水源原主要出自莲花池泉水,后被新开渠石景山工业废水所代替。古称洗马沟。[3]
丰台区凉水河沿岸
亦庄段
大红门服装城一段
小红门段
凉水河珊瑚桥段
旧宫段
据《通县水利志》,凉水河通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排洪能力460立方米每秒。原以泉水补给为主,后以莲花池为源后,补给多来自于工业废水。[4]
凉水河原为港沟河支流。港沟河形成于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运河右岸苏庄北河堤决口,洪水直入此河,河口宽大如港,愈远愈窄,得名港沟河,1914年将河口堵闭。历史上,港沟河北起张家湾与玉带河相连,流经漷县、田村、前元化出境,在通县长26公里。凉水河汇入港沟河后,流量加大,河床日渐淤高,形成半地上河,凉水河排水受阻,经常为患。为减轻港沟河排水负担,1955年治理凉水河,将港沟河上段(张家湾至许各庄)做为凉水河下段治理,凉水河于榆林庄入北运河。港沟河的起点南移至许各庄,在通县境内长18公里,流域面积104.88平方公里。1958年通县利用港沟河上端河槽修建漷县水库,1961年凤港减河建成后又把港沟河在通县西黄垡附近截断,河道用土堵闭,港沟河上段之水与凤港减河之水汇入北运河。港沟河起点再次南移至军屯,河道长8.8公里,流域面积85.7平方公里。1970年冬,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通县民工,疏浚港沟河(即开挖排污河),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20年一遇。为防止污水由凤港减河流入北运河,在军屯凤港减河上建拦污闸,在拦污闸上游右侧港沟河起点建污水进水闸,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