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社会就开始有了对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和场所的保护意识。例如,古埃及人对金字塔等法老陵墓以及神庙等建筑极为重视,将其视为神圣之地并进行维护,这些建筑不仅是法老的安息之所,更是古埃及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古希腊人也十分珍视他们的神庙、剧场等建筑以及雕塑等艺术作品,如帕特农神庙,它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巅峰,承载着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人们会定期对其进行修缮和维护。
在欧洲,教堂和修道院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地。如巴黎圣母院,它在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中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是人们宗教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教会和信徒们不断对其进行建设和保护。
同时期的亚洲,如中国的佛教石窟,像敦煌莫高窟,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开凿,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佛教艺术的宝库,里面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一直受到佛教信徒和当地民众的守护。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文化意识的觉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19 世纪,法国成立了历史古迹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对凡尔赛宫等众多古迹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中国,清末民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对古建筑、文物等进行保护,如梁思成等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全球性的事业。194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遗产名录的评选也随之开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如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在面临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威胁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了抢救性迁移保护。
各国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故宫、长城等大量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