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庙建庙的确切年份不详,但根据庙内的铜钟铭文所载,可见铸造铜钟的年份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故估计该庙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或之前,由华人富商卢亚贵及谭亚才等出资兴建。列圣宫与文武庙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兴建,而公所则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加建。[5] [6] 1868年的文武庙
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十年(1862)及光绪二十年(1894),文武庙曾多次重修。今之庙貌为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者。[5]
清咸丰七年(1857),西营盘、太平山、上环及中区四区在公所成立四环盂兰公所,负责盂兰节的筹备工作。[7]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港政府颁布《文武庙条例》,正式将文武庙及其所属庙产拨交东华医院管理。[8]
1958年,香港政府修订有关条例,订明文武庙庙宇及尝产收益,除用于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庙宇及扩建尝产外,亦将用以开办学校教育华人子弟、资助香港华人慈善事业及扩充东华三院发展医疗服务。[8]
1971年11月27日,英国安妮公主访问香港期间曾到文武庙参观。[7] 文武庙正门门额
综述
文武庙为庙宇组群,由文武庙、列圣宫和公所三幢建筑物组成。文武庙主要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圣宫则用作供奉诸神列圣。公所为区内华人议事及排难解纷的场所。三幢建筑物以两条小巷分隔。[2] 文武庙塔香
文武庙
文武庙主要由三幢筑有金字屋顶的青砖构筑物组成。文武庙为两进三开间式建筑,正门外面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院一左一右各有一座石狮子坐镇。庙宇按照传统中式建筑布局设计,后进较前进高出几级,设有供奉诸神列圣的神龕。两进之间为一有盖天井,两旁建有厢房,厢房筑有卷棚顶。天井的重檐歇山顶由位于天井角落的四条花岗石柱支撑。[7] [9] 文武庙石狮子
文武庙正门门额是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时写的,门外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进置有一对红漆屏门,称为“档中”。[10]
“神威普佑”牌匾是文武庙内的重要文物,意指神威护荫,普佑众生。中国内地五个省份于清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四年(1878)间旱情严重,东华医院筹得白银十六万元善款救济灾民,光绪皇帝为了表扬此善举,于光绪五年(1879)御赐该牌匾。[10]
文武庙前殿正脊上饰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造的石湾陶塑,展现粤剧戏台场景。[11]
文武庙内供奉着“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执毛笔,职司文学和官禄;而武帝(关圣帝君)身穿绿色长袍、手持长剑,代表忠义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庙还奉祀包公及城隍,庙内又同时置有两件有逾百年历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间(1847)的铜钟,以及一台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的官轿。[1] 光绪御赐“神威普佑”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