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铸造大钟时,卿士单穆公以"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谏言,意指民众的意志如同坚固城墙般不可撼动,而流言则具有熔金般的破坏力。三国时期韦昭在注疏中阐释:"众心所向,其坚固如城池",进一步强化了团结力量强大的核心意象[2] 。
本义指众人同心可共同筑城,引申为团结协作形成的强大力量。唐代独孤及在《洪州大云寺钟铭》中写道"弘誓既远……故众心如城,施者成市",以建寺事例印证成语的现实应用[1] 。汉代应劭《风俗通》通过"众人同心者可共筑一城"的典故,揭示了成语蕴含的集体智慧价值[2] 。
该成语存在"众志成城""众心如城"等书写变体:
"众志成城"为现代通用形式,常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众心如城"保留原始用字,多见于唐代文献及学术考据[1]
两种写法在《汉语成语分类大辞典》等工具书中被列为同源异形词[2]
作为主谓式成语,其语法功能包括:
作谓语:如"军民众心成城,抵御外敌"[2]
作定语:如"展现众心成城的精神风貌"[2]
常与"众口铄金"对举使用,形成语义对比
在语义关联网络中存在多个同源或近义词汇:
同源成语:众口铄金(同出《周语下》)
近义成语:戮力同心、万众一心[3]
反义成语:一盘散沙、同床异梦[2]
该成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教育领域:列入中学常见成语典故教材,作为团结主题的典型范例[3]
学术研究:成为汉语成语英译策略分析的典型案例
社会宣传:在抗洪救灾、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中被用作精神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