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税务街西侧的牌坊上有副对联: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抚明清史迹民居堪称国中先。
古税务桥牌坊。
明蒋科进士第如今有了新用场。
盐税曾居天下半
引言
“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业,源远流长。淮盐,顾名思义以淮河为界,淮河南为淮南盐,淮河北为淮北盐。在我国数千年产盐历史中两淮地区是主要的产盐区。明、清时期,淮盐以色白、粒细、质量上乘作为贡盐,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泰州是一个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城市,历史上一直是淮南盐的主要产地,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盐税文化底蕴丰厚。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春申、已濞连续不断地在江苏沿海开始“东煮海水为盐”。又在《吴王濞列传》中记载,2200年前,吴王刘濞为了他强国和谋反的目的,在前面几代君王煮海水为盐的基础上,在泰州设海陵仓,并在沿海建盐场。为了尽快扩大淮盐生产能力和拓展销售渠道,吴王濞下令开挖邗沟支道,由扬州朱萸湾东通海陵仓至泰州蟠溪(今如皋市陈汤家湾),专事运盐。
到汉代,这里滨江临海的广阔海滩,生长大量的芦苇柴草可资煮盐,故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点。《太平御览》卷169页引《南兖州记》“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说明当时此地的煮盐业比较发达。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大批人口南迁,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稠密起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主要分布在当时泰州辖区的淮南沿海地带。泰州淮南大盐场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地区,再次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取之不尽的滩涂资源,悠久和成熟的“煮海”技术,很快使泰州地区成为全国最大海盐生产地区。唐代全国有六大盐区,泰州为两淮区之首,因而成为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所收盐税占盐税总量的50%%;南唐间(公元937年),由于盐税实力对全国财政的支撑作用,海陵由县升为州,称泰州(含国泰民安之意)。
从宋代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盐课收入逐渐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成为定国安邦的柱石。北宋时,泰州已发展成以盐、粮集散为主的内河港口城市。至南宋,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支发盐万袋,使泰州盐盛极一时。明朝洪武年间,泰州两淮盐运司署跃为全国六盐运司同僚中的“老大”,盐的产量居首位,泰州的11个盐场,年产量最高达50多万吨,这也奠定了泰州税文化积淀丰厚的基础。此外,泰州还是盐运的咽喉要道。在清代,泰州、通州所属各盐场,都必须取道泰州掣验后,再向各地转运。如此盛况持续到清末,逐渐繁华起来的泰州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