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因位于汾河西北,按水之北曰阳而得名。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 共8张 汾阳风貌
汾阳,于《禹贡》九州,为冀州之域,于周《职方》,属并州。
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晋国置瓜衍县,属并州。战国时期,属赵国,为兹氏县。
秦汉时期,仍名兹氏县(今市区西南8千米巩村),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期,改名兹同,东汉时期,复名兹氏。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兹氏县治徙今市区,且为西河郡治。
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西河郡改为西河国,兹氏县易名隰城县。永嘉末年(311年)陷废。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递归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魏太延年间(435~440年),改隰城为什星军。太和八年(484年),复名隰城,邑置西河郡,隶汾州。孝昌二年(526年),汾州自今交口县境移治隰城,仍领西河郡。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于今市区南8千米东阳城村侨置灵州和真君郡。武定四年(546年),于今市区东南8千米团城村置武昌郡。北齐时期,改汾州为南朔州。北周时期,废灵州,改南朔州为介州。 汾阳市在山西省的位置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介州为西河郡,郡治置隰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西河郡为浩州,武德三年(620年)复为汾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汾州。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属汾州。
宋朝,属河东路,置汾阳军于县。
金朝,属河东北路。
元朝,属冀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汾州为直隶州,州治仍设西河,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汾州为汾州府,依郭设汾阳县,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