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之名源自广州市越秀区的“番山”和“禺山”。几千年前,越秀区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番山、禺山已浮出水面,随着珠江平原发育形成,两山成为平原上的自然山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首任南海郡尉任嚣来到珠江畔,番山、禺山映入眼帘。他认为此地“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任嚣决定将郡治设在此,依番山、禺山修“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后人视为广州建城之始。[87]
秦以前,属百越之地,当时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族、黎族等。[88] [89]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并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其中南海郡跨粤东、粤中及粤北大部,下设番禺、博罗、四会、龙川四县,番禺建县自此始,时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45] [46]
番禺设县至今2230多年,境域多次变动,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南海、从化、花县(花都)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新安(宝安)、顺德、三水、珠海、斗门等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45]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46]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
赤壁之战后,东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日‘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