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势力迅速扩张,与明形成对峙。努尔哈赤认为,刚刚崛起的后金要与明朝抗衡,就必须与邻近的漠南蒙古联盟。努尔哈赤利用漠南蒙古内部分裂的弱点,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针。对漠南蒙古的东部科尔沁和内喀尔喀等部落联合争取,凡率部归顺的一律从优款待,给以官职,并采取联姻的政策,试图把漠南蒙古纳入后金的管辖范围。天命十年(162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发兵进攻科尔沁蒙古,努尔哈赤派兵前往救援,解救了危机。此后,蒙古科尔沁等部便脱离察哈尔汗管辖,主动归顺后金,成为努尔哈赤的属臣。
皇太极上台后,为吸引更多蒙古部落前来归顺,巧妙利用蒙古各部落反抗察哈尔暴政的契机,采用政治斗争和军事打击的双重手段,进一步孤立察哈尔汗,使后金与蒙古各部落缘由的简单联盟,最终演变成政治、军事的全面同盟。清太宗就说过:“臣于诸国,慑之以兵,怀之以德,四境敌国,归附甚众…乃着,朝鲜素未输城,今已称弟纳贡;喀尔喀五部举国来归;喀尔沁、土默特以及阿录诸部落,无不臣服。察哈尔兄弟,其先归者半,后察哈尔携其余众,避我西奔,未至汤古忒部落,殂于西喇卫古尔部落打草滩地,其执政大臣率所属尽来归附。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3] 清代蒙古诸部
后金收服蒙古后,蒙古对清朝的入主中原也有提供了巨大帮助。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过:“满洲、蒙古,语言虽异,而衣食起居,无不相同,兄弟之国也”。[4] 可见,他一直都把蒙古当做自己对抗明朝的有力盟友。在努尔哈赤去世前,漠南蒙古的科尔沁、扎莱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部已先后和后金站在一起共同抗明。[5] 到顺治初年,清与漠南蒙古诸部的关系发展的非常快。赏赐、联姻频频实行,进一步密切了与漠南蒙古之间的关系,赢得了漠南蒙古的大力支持。正如魏源所说:“世祖当草创初,冲龄践乍,中外帖然,繄蒙古外戚扈戴之力”。[6] 在清朝统一全国后,蒙古也一直与清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并以蒙古作为其驻守北部边疆的藩障。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7]